【读城】百色:“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光辉实践地
百色,这座位于广西边陲的城市,曾被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推上历史舞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它肩负起应有的家国责任与民族担当,带着红军精神、民族精神,以破竹之势一往无前。
走进百色,右江澄澈碧绿,乐业天坑群峰崖竞秀,红军岩·通天河怪石嶙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百色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美名。而这只是百色的其中一面,这座城市最厚重的底蕴在于其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
从惊心动魄的百色起义说起
在谈百色起义之前,有必要先说说一场军阀之间的混战——蒋桂战争。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完全统一,但和平的曙光并未出现。眼见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军阀大有崛起之势,蒋介石决定施行“削藩”策略,以巩固、增强他在华南地区的军事势力。
1929年3月,蒋介石正式颁布对新桂系军阀的讨伐令,蒋桂战争随即爆发。早在开战以前,蒋介石便制定了“以政治战为主,军事战为辅”的战略方针,拉拢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壮大自己的实力。开战后仅用短短三个月,便取得了蒋桂战争的胜利,李宗仁则由上海乘船逃往广州。
蒋桂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便任命俞作柏为广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为广西各部队编遣特派员,主政广西军政工作。俞作柏是李明瑞的表兄,二人皆是军旅出身,内心拥护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愿意联合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在此背景下,1929年7月,邓斌(邓小平化名)以广西省政府秘书的身份,率数名共产党员来到广西,同俞作柏、李明瑞展开合作,加强武装斗争的领导。
在邓斌等共产党员的引导下,俞、李二人树立起了牢固的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积极推动革命政策的实行,不仅逮捕、镇压了原桂系军阀中的反动分子,还释放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并吸收他们到军政机关里工作。但正当广西革命形势一片向好之时,俞、李二人却不听共产党劝告,于1929年10月在南宁通电,急于公开宣布反蒋,结果因部下告密不战而败。眼见形势危急,为保存广西革命成果,邓斌等共产党员当机立断,立即组织共产党掌握的广西教导总队、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第五大队发动了南宁兵变,并携带南宁军械库的枪炮弹药等军用物资抵达百色,筹划武装起义。
为什么选择百色?这和百色的地理条件有关。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百色位于广西西部,尤以山地丘陵为主,丛林众多,河网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通的发展,但也恰恰给红军带来了机会。因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势力在此相对薄弱,红军武装起义的阻力便相对较小,而复杂的地形更是利于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农民运动和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9年12月11日,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广西教导总队在邓斌、陈豪人、张云逸、韦拔群等共产党员的率领下正式起义并顺利攻占百色县城,毙敌600人,缴枪300余支、子弹2万余发。当日,驻百色的起义部队换上了灰色的新军装,精神抖擞地集队于粤东会馆门前,升起了一面绣着斧头与镰刀图案的鲜艳红旗,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的成立。
一时间,百色城内红旗漫卷,大街小巷都贴满了革命标语。百色起义后,右江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东兰、恩阳、奉议、恩隆等15个县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以百色为中心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初步成型。
右江革命根据地初成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可以说为百色各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百色起义以前,右江的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在那时很多农民为了基本的生存,不得不与地主签下卖身契约,靠卖儿卖女艰难度日。广大人民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
土地永远是农民的根,是农民心中最殷实的盼望,邓斌等共产党员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右江苏维埃政府一经成立,便率先广泛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1930年5月,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将地主与反革命分子的土地没收并分给农民。在土地分配过程中,右江苏维埃政府坚决执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方针政策,让住在大山里的瑶族同胞也同样能分配到壮族、汉族地主的土地,满足了他们对拥有土地的需求。为了使土地革命能在根据地顺利开展,邓斌还在东兰县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亲自给负责开展土地革命的党员讲课,帮助他们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思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殿煊则带头烧掉了自家的土地契约;奉议县县委书记黄治峰在自己家乡分配土地时,坚持要选产量最低的田地,把好地让给贫苦农民……在无数共产党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恩隆、思林、果德等县都成功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一改往昔贫困农民无地的悲惨景况。
除了土地革命,右江苏维埃政府也非常重视对政权的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遵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选拔民族干部参加各级政权的管理工作,比如在瑶族聚集的地方,就选拔瑶族同胞参加到政权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右江苏维埃政府第一届委员共有11人,其中便有5人是壮族,1人是瑶族,一批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就这样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模范作用。
在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巩固红色政权的同时,右江苏维埃政府也非常重视根据地内教育与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右江苏维埃政府坚持推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方针,广泛建立劳动中学、劳动小学并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入学学习,还在恩隆县、奉议县创办了平民夜校160多所,同时出版了《工农兵识字课本》作为农民文化夜校的学习课本。为了更广泛地宣传革命思想,右江苏维埃政府也在百色创办了《右江日报》与《士兵之友》两本刊物,并组织宣传队,采用文告、传单、标语、漫画等手段大力开展社会宣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粤剧等形式,开展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不仅如此,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内还采取了禁烟策略,严禁娼妓、赌博行为,并推动婚姻制度改革,宣扬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使得民众陈旧的思想焕然一新,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到了1930年4月,右江革命根据地范围面积已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成为了当时全国瞩目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回顾历史,百色起义的深远意义
翻开历史的长卷,92年前那场威震四方的百色起义,点燃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事业的宏伟火炬,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实践,更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篇章。如今,每当人们来到百色,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往百色起义纪念馆,去感受那雄浑激荡的历史风云。
百色起义纪念馆成立于1961年,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后于1996年11月正式改名为“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馆大门四根粗大圆柱稳稳地支撑着皇冠形的外廊,象征百色人民顶天立地、气壮山河、砥柱中流的气魄。在大门上方的正中,镌刻着“百色起义纪念馆”七个行书镏金大字。门两侧分别是高7.3米、宽8.9米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92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色人民开展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的英勇场面。百色起义纪念馆内还有“百色风雷”“革命英杰”“邓小平与百色”“建设新百色”等多个展厅,共展出文物270余件,图片1000余幅,场景16处。
当然,除了百色起义纪念馆,还有一个地方也不得不提——经正书院。这座书院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5年的历史,位于田东县(原名恩隆县)平马镇,原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恩隆县知县陈如金所造。当时陈如金为了培养当地的文人学士,借民居改为书院,并取名“经正”,寓意“经天纬地,正心修身”。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心系人民、彻底改变右江地区封建、落后面貌的政府,会在这间青砖青瓦、古色古香的书院里诞生。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当天,右江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经正书院的会议大厅召开。大会一致通过《关于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的决议》,并通过《施政纲领》,决定建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翻开了右江历史崭新的一页。
回望历史,奋勇向前,百色起义精神直到今天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心怀理想、坚定信念、开拓创新、为民谋利、艰苦奋斗的崇高信仰。在组织百色起义过程中,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正确吸收大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灵活的革命策略思想,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党的指示与广西斗争实际结合起来,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而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邓小平等革命先辈则结合右江地区实际情况,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使广大农民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摆脱了经济上的压迫和剥削,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斗争精神,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小冬
图片:黄永佳
主播:刘一诺